南京理工大学
专接本招生网
招生热线: 15895982308

【强基础 重创新⑥】创新朋辈引领 点亮启航之光

2025-02-19
随着学校“强基拓新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,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教育管理服务质量,学校启动《新生学院朋辈导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》,通过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朋辈导师,充分发挥优秀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。经过选拔推荐,188名同学被聘为新生学院朋辈导师。
朋友与老师:双层身份有机融合
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张培森是这188名朋辈导师中的一员。在他看来,朋辈导师最重要的身份首先是朋友:“我们与新生年龄相近、经历相似,有相似的成长经历、爱好和话题,能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想法,理解他们的困惑和压力。与新生建立真诚、互信的朋友关系,这是所有交流和指导的基础。”
朋辈导师的基础是朋友,核心是老师,但又与在课堂上授课的老师有所不同。朋辈导师的任务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、知识和见解,为学弟学妹提供一些诸如能力提升、学科交叉、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,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质效,更早更好地规划学业和未来发展。
刚入学不久,致源书院机械3班的新生王定旭快速进入角色,开始了解关于英语学科的学习要求,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赛制等问题。张培森解答问题之余,也建议王定旭掌握节奏进度,处理好日常课程学习、赛事准备、社会实践的关系。多次交流互动下来,王定旭说,“从中学到大学,原以为学习形式和节奏的变化会让我很不适应,甚至有点茫然,但朋辈导师就像‘成长搭子’,像好朋友一样站在我的角度回答问题,让我多了一些‘松弛感’。”
为确保朋辈导师队伍的质量与效果,学校在选聘过程中严格把关,要求朋辈导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、熟悉本科生学生工作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,并且学习成绩优秀、学有余力。通过层层筛选与考核,最终选拔出了一批政治过硬、业务精湛、乐于奉献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朋辈导师。
朋辈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“同龄引导、共同成长”。朋辈导师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,形成有效沟通,让交流更有温度,让沟通更有深度。他们不仅能够给予思想上的引导、学业上的指导,还能够在生活、心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,成为新生在大学校园中的“引路老师”和“知心朋友”,是学校教育管理力量的重要补充。双层身份的有机融合,架起了学校与同学们之间沟通的桥梁,学校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和困惑,提供更贴心、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。
成长与学业:双管齐下细致入微
朋辈导师队伍包括朋辈成长导师和朋辈学业导师两大类。成长导师主要负责新生军训、入学教育及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;学业导师侧重于专业宣传教育、学科竞赛指导、学业交流活动组织等方面。致源书院新生辅导员张海洋说,朋辈导师是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,会和学工团队一起开展工作,以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,掌握学习方法,在学习上不掉队,在活动上能跟紧,进而使一年后在南京校区的学习衔接更加顺
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周欣然是一名学业导师。9月起,每月在江阴校区开展两次学习指导,配合课程进度同步梳理难点,循序渐进逐一解析复杂知识点,帮助新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。最近,周欣然开展的学业指导的重点是大一高数中的重点章节,如极限运算法则、重要极限、无穷小的比较、函数连续性、隐函数求导等。周欣然说,从高中到大学的数学学习,对思维方式的要求更高,所以会把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和踩过的“坑”讲给学弟学妹们,让他们少走弯路。
       和学业导师的用讲座辅导的形式,拎重点讲错题的主要形式不同,成长导师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3级学生蔡雨轩把自己的工作形象地概括为“包打听”和“一直在”。新生开学以来,蔡雨轩参与了新生的“报到—军训—档案管理—党团组织关系转接—学生骨干面试”全过程,在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中事事有回应。她说,成长导师的工作是繁琐的,包括但不限于宿舍洗浴、电卡充值、柜子尺寸、校园地图这类的“生活百事通”和学校保研政策、开学考、四六级考、社团活动方案、竞聘文稿撰写这类的“学习全接触”。这些工作又是纯粹的,都是为了让新生尽快找到归属感和方向感。
当然,在陪伴新生学习成长的总目标下,两类成长导师的工作职责不是完全区分的,甚至是有一定交叉的,以涵盖新生学习生活的多种需要。
陪伴与共赢:双重发展并重共进
《论语·颜渊》有云“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。”朋辈导师的工作是一个共赢的良性互动。朋辈导师给新生提供帮助,陪伴新生成长的同时,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,学校、学院、书院全力保障朋辈导师工作的推进,让不同阶段的学生,在同一项工作中,共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和全面成长。
知识产权学院学生21级学生骆决心说,担任学业导师,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各种提问,自己没有后顾之忧,因为身后有“辅导员+专业老师”的双重后盾。遇到被学弟学妹问题难住的时候,骆决心没有丝毫畏难,立即整理反馈给学院辅导员、书院联络员郝海玲。郝海玲将问题分类,逐条联系专业老师,约好时间集中答疑。多次的问题梳理和答疑指导,让骆决心补上了知识短板的同时,更精进了“先让自己听懂,再把别人讲懂”的能力。“我很喜欢这种共同奔跑的感觉,这让我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短板,并让我在教学弟学妹的过程中及时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。”
周欣然在讲判定极限存在准则,求数列极限的时候,有新生提出利用倒数相乘的方法也可以求出极限。周欣怡和经济管理学院张佳伟、数学与统计学院王雪一起讨论了很久,依然不确定该方法的不妥之处。他们3人带着问题找到数统学院陈卫民老师,一起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张培森对新生陈悦的印象深刻。做高等数学题时,陈悦的解法和参考答案的解法有所出入,向张培森请教。张培森说,题目不难,难的是如何讲清楚。他翻出大一教材,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学习氛围,换位思考陈悦的答案为什么会是这个思路。发现问题后,张培森又把本题考查的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了一遍,才完成了答疑。张培森说,这是一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沟通共情能力的综合考查。
未来,学校将探索更多创新路径,如增设互动交流平台、强化个性化指导方案等,提升学业辅导的实效性与针对性,也将继续深化朋辈导师的核心价值,进一步优化陪伴与共赢的模式,让成长与学业的双轨并进更加细致入微。

上一篇:南京理工大学举行2024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
下一篇:南京理工大学四项成果喜获国家科技奖励

首页 电话 录取查询 预约来校

录取查询

预约来校